南沙群岛惊现”美人鱼”身影
7月中旬以来,南沙群岛永暑礁海域频频出现”美人鱼”的身影!这可不是童话故事,而是诚实发生的天然奇迹。驻岛环保人员与科研团队通过持续监测,确认了民族一级保护动物儒艮在该海域的活动踪迹。这种被民间称为”美人鱼”的海洋生物,为何会突然出现在南沙群岛?让我们一探究竟!
据监测记录显示,7月8日巡视人员首次在海岛西南方海域发现浮在海面换气的”大鱼”。随后在8月2日-3日,科研人员两次近距离观测到这种神秘生物,并成功采集到珍贵的影像资料。这可不是普通的大鱼,而是被认为在中国大陆沿海已功能性灭绝的儒艮!
儒艮为何被称为”美人鱼”?
儒艮,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名字,其实就是民间传说中的”美人鱼”。它们属于海牛目儒艮科,是全球最古老的海洋哺乳动物其中一个。成年儒艮体长可达3米,主要以海草为食,是典型的”素食主义者”。
那么,它们为何会被称作”美人鱼”呢?原来,儒艮雌兽在哺育幼崽时,会像人类母亲一样将幼崽抱在胸前哺乳。这一温馨场景被古代航海者远远望见,便误以为是美人鱼在哺育后代。虽然与现代影视作品中秀丽的人鱼形象相去甚远,但这个浪漫的称呼却一直流传至今。
南沙群岛发现意义重大
此次在南沙群岛发现儒艮活动踪迹,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意义。要知道,2008年在海南省东方市发现的死亡儒艮,是中国大陆最终一次目击记录。2022年,儒艮更是被宣布在中国大陆沿海功能性灭绝。因此,这次南沙群岛的发现无疑给濒危物种保护带来了新的希望。
专家表示,儒艮对维护海草床生态体系健壮具有关键影响。它们的摄食行为能促进海草更新,维持栖息地生物多样性。可以说,儒艮就像是海洋中的”园丁”,它们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当地海洋生态体系较为健壮。
科研团队将持续监测保护
面对这一重大发现,相关科研机构已经行动起来。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、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将深化合作,加强对南沙群岛海域生态体系的监测与研究。
“我们将持续强化南海岛礁海洋生态体系的监测职业,为岛礁陆海生态体系保护提供科学支撑。”南海海洋所岛礁中心负责人表示。科研人员希望通过长期观测,了解儒艮在南沙群岛的活动规律,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。
共同守护海洋”美人鱼”
美人鱼现身南沙群岛的消息令人振奋,也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海洋生态保护。儒艮作为民族一级保护动物,其生存状况直接反映了海洋环境的健壮程度。它们的出现,既是对我国海洋保护职业的肯定,也是一种鞭策。
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,需要每个人的参与。从减少海洋污染到拒绝非法捕捞,我们每个人都能为保护这些秀丽的”海洋精灵”贡献一份力量。让我们携手守护这片蔚蓝的家园,期待未来能有更多”美人鱼”在南中国海自在遨游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