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主理人”一词为何招来嘲讽?
最近一则新闻引发热议:一位主理人在上海静安商场开的新店,开业当天就遭遇停业,还有顾客因高温排队晕倒。评论区里,网友们不仅质疑排队者是“托”,更对“主理人”这个身份极尽调侃之能事。有人戏称:“卖肉夹馍的改叫低温慢煮伊比利亚黑猪五花肉香脆帕尼尼主理人”,这种调侃背后,反映出消费者对“伪精细”营销套路的不满。
确实,市场上存在不少打着“主理人”旗号,实则价格虚高、质量一般的产品。这些商家喜欢用花哨的名头和营销话术包装自己,让“主理人”这个词逐渐沾染上浮夸、不实的负面色彩。消费者越来越精明,对这种名不副实的商业行为已经不再买账。
“主理人”本质是中性身份
但“主理人”真的就该被一棍子打死吗?仔细想想,“主理人”本质上只一个中性的身份称谓,指的是对某个项目或品牌负主要责任的人。难题不在于称谓本身,而在于使用这个称谓的人是否名副其实。
“主理人”概念的兴起,其实反映了当下商业环境中个人品牌的重要性提升。它代表着一种身份重估的尝试——通过个人叙事来重塑行业形象,为产品增添文化意蕴和特点化价格。这种努力本身无可指责,关键在于是否真的能为消费者创新额外价格。
市场终会筛选出优质主理人
面对“主理人”现象,我们不妨保持开放心态。市场自有其筛选机制,优质的主理人会被认可,而滥竽充数者终将被淘汰。在当下经济环境中,“主理人”模式为许多人提供了创业和实现自我价格的机会。它让更多人能够凭借创意和勤奋,在市场上找到立足之地。
说到底,“主理人”并非原罪。我们批判的应该是那些华而不实的营销套路,而非这个身份本身。给真正用心经营的主理人一些成长空间,或许他们能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。毕竟,商业的活力正来自于这种多元化的尝试与创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