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学数学研修心得:从启蒙到思考培养的操作感悟
一、研修收获:重新认识数学教学的本质
参加这次小学数学新教材研修,最大的感触是什么?是”教数学”不等于”教计算”。刘莉老师那句”习性比成绩更重要”让我恍然大悟——原来一年级的数学课,重点不是让孩子算得多快,而是培养他们的数学思考和进修兴趣。
记得培训中专家反复强调”幼小衔接”和”儿童视角”。这让我反思自己过去的教学:是否太注重结局而忽略了经过?比如教”10以内加减法”时,我们总习性让学生反复练习,却很少让他们用积木、画图等方式真正领会”数”的含义。新教材的编排正是引导我们转变思路——数学不是冰冷的公式,而是孩子探索全球的工具。
二、操作启示:三个关键教学转变
1. 从”教聪明”到”育思考”
张灿老师提到”对数学想法技巧的把握”让我印象深刻。比如教学”分类与整理”单元时,我不再直接告诉学生分类标准,而是让他们分组讨论:玩具柜里的积木可以按颜色分还是形状分?为什么?这种开放式的提问,反而激发了更多创意答案。
2. 新旧教材对比中的教学聪明
通过对比发现,新教材增加了更多生活场景。比如”认识钟表”单元加入了动画角色的一天作息,孩子们边笑边学,天然领会了”时刻管理”的概念。这提醒我们:数学课也可以很有趣!
3. 核心素养怎样落地
研修中专家强调的”数学抽象””逻辑推理”等素养,听起来高大上,其实体现在细节里。比如让学生用”由于…因此…”描述解题步骤,用数学语言解释游戏制度,都是在培养核心能力。
三、未来行动:让数学课堂焕发新活力
这次小学数学研修心得最珍贵的,是找到了改进路线。接下来我规划:
– 每节课设计1个”生活化难题”(如”帮妈妈算买菜钱”)
– 多用实物操作替代纸面练习
– 建立”数学小讲师”制度,让学生互教互学
正如专家所说,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”让孩子爱上思索”。这次培训像一面镜子,照见了自己的不足,也指明了前行的路。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儿童视角,数学课堂一定能成为思考绽放的花园!